海外华商中国寻机:掘金数字经济 探路出海新品
(責任編輯:時尚)
-
中新網6月26日電 據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網站消息,近期,發生多起海外留學生遭遇境外電信詐騙,回國面交“保釋金”典型案件。案件中,不法分子冒充國內公檢法機關,聲稱受害人涉嫌跨國犯罪,須繳納“取保候審”保證金,否則將被逮捕并遣返回國。不法分子恐嚇受害人稱,因涉及“高度機密案件”,且保證金不能以線上轉賬方式繳納,要求受害人不得對外透露有關信息,教唆其秘密回國取現后,在不法分子指定的偏僻地點向“接頭人”當面遞交“保釋金”。此類案例個案損失金額大,對海外留學生及其家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。
結合近期案件分析,此類詐騙呈現以下特征:
一是冒充公檢法,制造心理壓迫。該類案件中,不法分子主要瞄準海外留學生群體,利用該群體特別是新入學的年輕留學生對國內司法程序不熟悉、害怕“逮捕定罪”“遣返回國”等心理,通過改號軟件偽造來電顯示,偽冒“公安局”“檢察院”等國內公檢法機關官方電話,以涉及“跨國犯罪”“公檢法傳喚”“若不配合將立即遣返或逮捕”等為由恐嚇受害人,控制受害人行為。
二是虛構“涉密案件”,切斷求助渠道。不法分子以“案件涉密”為由,恐嚇受害者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有關信息,從而切斷與外界的聯系,使受害者完全處于詐騙團伙的操控之下,喪失獨立判斷能力,并對受害人深度洗腦,誘騙甚至脅迫其秘密行動,編造理由向家人索要銀行賬戶,并在提取現金時,針對銀行詢問提前編造應對話術并準備相關佐證。
三是誘導現金交易,規避銀行風控攔截。為了規避銀行對詐騙交易的識別和攔截,不法分子教唆受害人赴異地銀行提取現金,或通過線上購買黃金郵遞至指定“交貨”地點、境外銀行轉賬、買賣虛擬貨幣等多種方式向不法分子提供資金。
近期海外電信詐騙案件頻發,為切實保障財產安全,避免遭受不法侵害,溫馨提醒廣大留學生:國家公檢法機關辦案均嚴格依照法定程序。
請廣大留學生務必提高警惕,牢記“三不”原則:不輕信任何自稱公檢法人員的“涉案”電話威脅,不盲從任何要求現金交易、轉賬匯款的可疑指令,不因所謂“案件保密”要求而切斷與親友的正常聯系。
【應對措施】
一、提高警惕,保護隱私。請您高度警惕上述騙局,切勿向對方透露姓名、出生日期、護照號碼、身份證號碼等關鍵個人信息,或銀行卡號、密碼等財務信息。
二、查詢官網,穩妥核實。如接到可疑電話,建議您盡快掛斷,登錄中國駐外使領館、中國外交部或國內公檢法機關等官方網站,查詢電話號碼并主動撥號聯系。切勿在手機通訊記錄里點擊對方來電號碼直接回撥。
三、盡快報案,及時止損。如不慎上當受騙,請第一時間向澳大利亞警方報案。如詐騙分子接收轉賬匯款的銀行賬戶在中國境內,可同時向本人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報案。
中國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熱線:+86-10-12308、+86-10-65612308;
中國駐悉尼總領館領事保護與協助熱線:+61-2-95505519;
澳大利亞報警電話:000(緊急情況);
澳大利亞警方求助電話:131444(非緊急情況)。 【編輯:曹子健】 ...[詳細]
-
原標題:“以舊換新”政策助力 智能家居“圈粉”年輕人 張先生家安裝的智能燈具、窗簾等設備 人臉識別系統自動開啟 ...[詳細]
-
推進醫保藥品“無碼不采、無碼不收、無碼不付” 通過推進“一物一碼、物碼同追”,實現藥品最小包裝單元的“來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風險可控 ...[詳細]
-
6月22日,榆社縣云竹湖畔的偏良村,碧波蕩漾、郁郁蔥蔥。近年來,偏良村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,發展生態旅游產業,昔日舊村落變身“網紅打卡地”。張耀宇攝 ...[詳細]
-
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題:中考體測為啥改?改了啥?——體育中考改革觀察之一
編者按:一年一度的中考牽動萬千家庭,中考體育測試也備受關注。2020年10月,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《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》接連發布,要求強化體育評價,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、方式和計分辦法。
在文件頒布五年之際,新華社記者赴多地調研體育中考改革情況,圍繞“改了什么?有何成效?還怎么改?”等話題,推出“體育中考改革觀察”一組三篇稿件,即日起每天播發一篇。
新華社記者許仕豪、李麗、周暢
又是六月考試季,隨著各地中考陸續落幕,中考體育成績也成為社會關注話題。
近五年來,體育中考改革步伐加快,分值提升、形式革新。這項關系千家萬戶的考試,因何而變,又都改了什么?
以考“破題”,倒逼孩子“動起來”
4月16日一早,安徽省合肥市中考體育考點、第七中學南門外聚集了不少考生,在領隊老師指導下有序熱身,外圈圍著送考家長,盛況幾不亞于文化課考試。
每年在體育中考集中的四至五月,這樣的場景都會在各地上演。體育曾是被忽略的“副科”,如今卻牽動著每一位家長的心。
這種變化,與改革“動真格的”、中考體育分值不斷攀升直接相關。
近年來,青少年“小眼鏡”“小胖墩”“小豆芽”“小焦慮”等四小問題凸顯。連續幾年數據顯示,我國6至17歲青少年約五分之一面臨超重和肥胖;兒童青少年近視率超50%;約有500萬名中小學生出現脊柱健康問題……
2020年,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《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》等文件連續發布,要求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、方式和計分辦法,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。
“考考考,老師的法寶;分分分,學生的命根。”
云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王宗平認為,為扭轉青少年體質困境,體育中考是行之有效的“破題點”,用“指揮棒”效應倒逼家校重視,讓孩子們切實“動起來”。
云南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副處長李華海說,云南中考滿分700分,體育占的100分舉足輕重,各方重視程度自然提升。
隨著改革推進,學校體育工作日益落到實處。江西蘆溪縣的一名家長曾德喜說,孩子過去常生病,如今體質變好,假性近視改善,“心態也更陽光,甚至文化課都進步了。”
從今年情況看,合肥市區共有4.28萬名學生參加體育中考,45.57%的考生獲得滿分60分,平均分達到57.42分;北京延慶區香營學校平均分達到49.3分(滿分50分),自2022年以來,該校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率從22.7%躍升至51.1%。
小學也提前“備戰”,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學生的體測優秀率在六年間提升了約15%。
提分擴容,體育中考改了啥
隨著相關文件政策不斷出臺,各地切實“動了起來”,主要改革趨勢如下:
——分值權重躍升,體育漸成“主科”
2020年,云南率先將中考體育從50分提高到100分,分值上與語數外持平,體現了體育“主科”地位,也符合國家文件中“體育與語數外同等重要”的導向。
其他地區積極跟進。河南自去年起將體育分值由70分提升至100分;北京近年來將體育由30分逐步提至50分,并發文明確在2029年達到70分;江西則從2015年的10分逐步提升到60分并延續至今。
——完善考核結構,優化評價體系
不少地區摒棄了傳統的“一考定終身”,轉為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。北京要求學生在四、六、八年級分別進行考核,并納入體育中考總成績;江西南昌要求初中生每年體測成績計入總分,倒逼學生日常鍛煉。
一些地區對評分方式進行了創新。疫情后,云南一度將中長跑項目由“計時”改為“計次”,學期內跑夠次數即合格,保障安全也培養運動習慣;此外,可將競賽成績折算入中考分數。
科技手段應用日益廣泛。合肥包河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張艷說,當地正在探索將AI等智能設備應用于過程性評價,“比人工更準確,也防止爭議。”
——豐富項目設置,滿足個性需求
王宗平認為,體育中考改革應優化項目設置,體能與技能并重。
北京近年來將項目由“8選3”擴充為“22選4”,兼顧素質項目與個人興趣;江西鷹潭將中長跑作為唯一必考項,其余項目“6選2”,涵蓋籃球運球、排球墊球等,鼓勵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;在廣西,民族體育項目成為一大亮點,南寧將拋繡球納入中考,側重“玩有所得”。
一考永逸?配套改革不能少
體育中考改革成效初顯,但深入探討仍在繼續。
張艷認為:“沒有完美的考試。目前的體育中考滿足了絕大多數人的需求,數年實踐下來運轉流暢,家長、老師和學生普遍接受。”她覺得,第一步還是重在倒逼“動起來”,改善青少年體質;未來可在此基礎上持續優化。
學校體育并非一“考”永逸。針對一些“考什么練什么”的體育應試傾向,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長陳雪梅說:“學校體育需要各項工作的積累,在此基礎上,體育中考才能真正發揮其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牽引作用。”
配套改革正同步深化。今年以來,各地教育部門要求落實每天“一節體育課”“體育活動兩小時”,對保障運動時長、豐富體育活動提出剛性要求。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開展“體育是第一學科”改革,學生可以在體育課上自主選擇項目;江西蘆溪鎮第三中心學校的課后服務提供多種體育“菜單”,學生參與率高達99.1%……
“要讓‘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’的理念浸潤校園。”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說,體育塑造完全人格、培養核心素養的作用不可忽視。除了中考之外,還應“持續進行體育教育改革,構建育人新生態。”
考試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“目的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說,是讓青少年在運動中強意志、健身心。”陳雪梅說。 【編輯:張燕玲】 ...[詳細]
-
昨天,記者從市交通運輸委了解到,7月28日,我市將迎來今年第1期個人普通車增量指標階梯搖號,本期將增投2.5萬個指標用于單獨實施個人普通車階梯搖號,報名時間從6月27日至7月8 ...[詳細]
-
以蠶絲為“肉”,用銅絲做“骨”,在位于泰達航母主題公園的一處非遺手作工坊內,民俗手藝人張琨端坐案前,指尖翻飛。她捻起細如發絲的銅絲,纏繞、塑形,再嵌入染色的蠶絲。不消片刻,她的指尖幻化出栩栩如生的花鳥 ...[詳細]
-
按照《天津市公安局關于繼續實施機動車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》有關規定,6月30日起,我市機動車尾號限行將進入新一輪輪換期。 本輪換期內:6月30日至9月2 ...[詳細]
-
“文化+商業”晉升新“頂流” “非傳統”空間新業態“圈粉”年輕消費力
央視網消息:眼下,新穎的消費場景層出不窮。隨著年輕消費群體對文化娛樂需求的日益多元化,“進商場看戲”逐漸成為新潮流。在上海,有越來越多的演藝空間走進商圈,不僅為市民游客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,更通過“文化+商業”的深度融合,帶動商圈的經濟活力。
如今,“進商場看戲”已成一種新潮流。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路,這個商場的7樓,5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分割成10多個演藝新空間,不同題材的音樂劇、脫口秀在此這里輪番上演。年輕人看完戲,順道兒喝杯咖啡,約個飯、聊聊劇情,這種“樓上觀劇、樓下餐飲”的消費新業態,也激活了商圈的經濟活力。
晚上七點多,上海南京東路一商場7樓,沉浸式音樂劇的劇場門前,觀眾正在排隊入場。演出前后,不少人會步入商業中心內的服裝店和一直開到深夜的餐飲店。
“觀演+消費”的“一站式”體驗,讓商圈的經濟持續升溫,也讓商場從單純的購物場所轉變為集文化、娛樂、消費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生活空間。
商場負責人介紹,未來,他們還將開放商場的天臺空間,引入文化集市、劇迷互動空間、夜市餐飲等創新業態,不斷放大文化場景帶來的集聚效應。
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某商場經理張淵介紹,現在一共有23個演藝空間,整個面積已經達到了接近1萬平方米左右。涵蓋了脫口秀、沉浸式音樂劇、話劇、單排喜劇。接待觀眾人次已經達到了30萬人,演出的場次已經超過5000場,實現了劇、觀劇和吃喝玩樂結合在一個商業體,形成業態聯動。
多層次多元化演藝新場景 激活商圈經濟
當前,各類演藝新空間正使出渾身解數,通過既有IP合作、原創、定制等方式,鎖定求新、求變的年輕消費力,在“非傳統”空間開發新場景、新業態。
從大型演出到互動小劇場,在上海徐匯西岸商圈,每周都有新戲碼等著大家來解鎖。大劇院里一票難求的熱門劇目,還會把它們的“濃縮精華版”直接“空降”到這里的公共空間,這種打破劇場內外的聯動形式,已經讓徐匯西岸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熱門“網紅地”。
工作日的午后,上海徐匯西岸商圈的一處藝術空間內,一場光影互動劇正在緊張排練。不同于傳統劇場,這里的觀眾席化身宴會現場,360度環繞的光影裝置與演員的精彩演繹交織。觀眾不僅能全方位欣賞演出,還能在觀劇同時享受精致餐點,甚至通過與演員的即興互動影響劇情走向。這部融合“戲劇+餐飲+科技”的創新劇目將于7 月正式亮相。負責人透露,這里每年約有3個全新藝術類項目在此孵化,從先鋒話劇到多媒體藝術展,持續為年輕消費群體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。
在上海徐匯西岸商圈,演藝新場景正形成多層次、多元化的生態矩陣。大劇院里,國內外頂尖劇目好戲連臺,小型互動劇場、音樂展演空間等創新空間,則以靈活的演出形式和高頻次活動,持續吸引年輕客流。演出散場后,不少觀眾會選擇在商圈內用餐、購物,進一步延長消費鏈條,激活夜間經濟活力。
咖啡主題有軌電車 串聯城市消費圈
在江蘇南京,一列設在有軌電車上的“流動咖啡館”備受歡迎。咖啡電車的開行,不僅讓乘客們解鎖了全新的出行體驗,也串聯起城市消費圈。
從奧體東站緩緩啟程,一路駛向魚嘴公園。這列咖啡主題有軌電車從外觀上就與眾不同,咖啡元素涂裝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獨特魅力。走進車廂內部,更是仿佛置身于一家精致的咖啡廳,溫馨又舒適。
日常的軌道穿梭,升級為沉浸式的生活美學體驗。移動車廂變為“景點式”的消費空間,打破了傳統咖啡館的空間限制,為乘客們營造了別樣的出行體驗。
咖啡專列的線路還串聯起了新城區的熱門商圈、高端社區、濕地公園、文體場所等,乘客們在品嘗咖啡的同時可以便捷往返各站點,提升了出行的舒適性和便利性。
【編輯:曹子健】 ...[詳細] -
原標題:溺水高發期 務必多留意 炎炎夏日,酷熱難耐,人與水自然更加親近,不少人會選擇在水中覓得清涼,放松身心。河流、水庫、水塘、溪流等地,成了人們尋找清涼 ...[詳細]